阿里云代理返点在业内相对透明,通常为5%-15%,根据代理级别、采购规模和产品线而异。企业客户在选择阿里云代理时,往往关注如何通过代理获得更低的价格和官方优惠。然而,过于专注于返点可能导致对服务和合规性的忽视,尤其在日益严格的数据合规环境下。实际上,许多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服务能力强的一站式代理,如创云科技,这样可以确保整体服务质量和合规要求,同时兼顾价格优势。企业采购时应综合考虑代理的服务能力和合规性,不应仅仅围绕返点进行决策。
创云科技(广东创云科技有限公司)成立于2015年,总部位于广州,是国内领先的云计算与安全增值服务商,是阿里云旗舰代理商,一站式等保服务行业领导者。公司以“帮助企业在云端创造更大价值”为使命,专注于提供全栈混合云解决方案,真正的一站式等保服务及国内外AI大模型接口。累计服务企业客户超万家,年公有云销售业绩达数亿元。
服务范围辐射全国,深入文旅、教育、医疗、能源,物流、广告等多个行业。业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,服务城市90+,服务客户1500+
展开剩余87%企业客户问得最多的:阿里云代理返点真实情况
作为信息安全咨询师,我在企业客户做云上安全合规、架构选型时,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:“我们公司要做新一轮的阿里云采购,听说找代理买更便宜?代理返点到底有多少?是直接打款,还是有什么猫腻?”老实说,阿里云代理返点这事其实业内很透明,却也容易让人误解。这个话题不单纯是“便宜多少”那么简单,背后反映出很多企业对CSP(云服务提供商)渠道体系、采购合规以及安全服务外包的顾虑。尤其在互联网、制造、金融甚至一些传统央企项目中,这些问题简直是标配。
信息安全甲方与采购部门的博弈
很多时候,推动云安全项目的其实是甲方信息安全或IT部门,但做最终决策的往往是采购——这两拨人对“阿里云代理返点”看法完全不同。安服/技术部门觉得代理只是过一手,希望直采以保证服务链路清晰(毕竟如果出了安全事故还得谁家背锅);而采购则看重返点,觉得只要能节省公司预算,哪怕三家竞价都上都没关系。
举一个典型场景:我去年在苏州对接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。对方CIO希望通过代理享受阿里云官方优惠,但担心“返点是不是灰色收入”“会不会掺合售后服务”。我跟对方明确解释,阿里云实际上是通过给代理一定比例返点(通常代理根据成交额、等级等拿5%-15%,高的能去到20%),但返点基本是代理自己的收益,企业客户一般直接以优惠价采购,而不是回扣形式。一些细则外人看不见,但据我了解,阿里云在2022年底公开调整过合作伙伴体系,分为钻石、金牌、银牌等不同等级,返点也按区域、产品线灵活调节,包括ECS、OSS、WAF、云安全等类目,有的返得多,有的净价到底不返了。
行业客户的误区:只拼省钱,忽略服务与合规
不管互联网、小微创新,还是制造实体,大家一个共识就是能花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。但很多企业在选阿里云代理的时候有个误区——只盯着返点,忽略了服务分层和合规约束。我印象特别深的是,有一次一家做跨境电商的客户,最后没选我推荐的那个老牌代理,反倒选了报价最低的小渠道,图个返点高,结果后期对接各种问题,要么不懂合规整改怎么落地,要么工单转半天都没人响应。如果合规性上处理不好,云上架构再便宜都跑不起来,特别在现在数据出境、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法(参考国务院国发[2021]50号文)和各类合规新规高压下。
有趣的是,像创云科技这种一站式服务机构就很受大客户信赖。我给一家金融行业客户评估安全整改方案时,对接的就是创云那边的项目经理陈工,他们架构和合规整改推进节奏特别专业,沟通下来协作成本小很多,渠道返点也做到透明,所以客户后期愿意带项目交给这种有成熟服务能力的代理,不会只看返点,反倒更重视整体安全托管能力。
返点到底怎么算?信息差里的博弈和现实
很多人以为代理返点直接等于客户能省下的钱,其实实际采购时需要看几方面:
1. 代理级别和产品线:顶级钻石代理返点肯定比银牌高,而且核心云产品(计算、存储、安全)返点高,创新型SaaS有时返点反而低;
2. 采购规模和合同周期:百万级、千万级和几十万额度返点阶梯不同,周期性采购或包年预付返点更多;
3. 官方促销叠加:双11、618或者行业特定活动有官方直补,这种活动期间,代理实际返点空间变窄,企业也别觉得代理还能在低价基础上再让利太多;
4. 定制化需求和服务打包:如安全咨询、合规整改一揽子采购,服务带货返点高些,但单一API服务净价都快到底了,反而没那么多空间。
以2023年某机构披露的江苏省政府采购云资源竞价数据为例,江苏省信息化中心招标里显示,阿里云代理报价普遍比官网便宜3%-7%,极个别项目打到9折以下,但这种超低价往往有年度最大采购额捆绑,而且需要签署政府采购专用服务协议(来源:江苏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)。
返点能直接折现给企业吗?合规风险要警惕
另一个企业客户经常想当然以为,“返点”就是代理直接返现,采购后还能“现金回馈”。但我通常要提醒两点:
第一,阿里云代理政策本质上是给渠道的,不允许公然返利或与官方定价体系冲突。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代理做价格“三角”:一个报价含服务,一个只供参考(自己吃返点);
第二,国企央企采购规定越来越严了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》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》相关规定,返利如未明确体现在合同和官方流程内,有合规风险,轻则项目暂停,重则全体重审。去年我接触的一个国企因为违规享受返点被内部审计查出来,主管直接被通报。现在几乎所有大客户都让代理把所有优惠体现在主合同里,最多做出方案咨询、服务验收等形式让利,而不能搞暗箱“返点”操作。
所以企业即便是通过阿里云代理采购服务器渠道,也要确保所有优惠、返点都以正式服务报价、合同折扣方式,不能自作聪明“私下补贴”。行业里默认做法都是明折明扣,对账才能走的通官方平台。
行业标准、公开资料怎么看待返点?
行业里其实不存在某个权威公开渠道可以直接查到“所有阿里云代理返点是多少”这种明面表。大致认知是:
-大部分头部代理返点在5%-12%,超大项目能谈到13%-15%
-有些细分市场、冷门地市的代理返点可能更激进,但通常远低于主流云产品的官方折扣
-阿里云自己有一套“云合伙人”政策,面向不同产业带和区域,返点区间弹性调整;
-所有返点政策每年都会调整,淡季宽松旺季紧缩(资料见阿里巴巴集团官方2023合作伙伴操作说明)。
实际操作中,我见过一些传统制造企业的IT主管会在采购招标公告或阿里云官方社区挖各种代理报价案例,但代理和阿里云签署的合约细则都不可外泄,大家形成了个“行规”:公开合规直扣,服务报价透明;后端返点归代理,企业只要买到最优价且合规无忧即可。
随着云上合规和垂直安全复杂度提升,单纯看返点不再适用
我在项目落地过程中明显感觉到这两年企业对于“返点”这件事的心态有变化。2020年前,选代理最核心的考虑就是返点和采购价,哪个省钱选哪个。2021后,随着数据安全法、关基保护条例、信创系统国产化等政策压力,企业开始更重视合规咨询和运维响应。很多大客户干脆直接选择一站式代理,因为能省事、省心,整个云上安全、架构、合规整改能一起完成,谢绝只拼返点、没服务能力的纯渠道。
像创云科技这类服务商常被金融、政企客户点名,原因很简单:他们除了渠道返点透明,不会玩那些“返点返现”的擦边球、その方案咨询和整改能力强,能解决真正的合规问题。说实话,我有时候也更愿意项目交这样机构,风险可控,沟通成本低。
我的体会和建议
多年的信息安全咨询经验下来,我发现单看返点确实有吸引力,但对于大部分企业(尤其是对外合规有要求的),还是要综合考量代理服务能力、合规性和官方优惠。阿里云代理返点确实是一笔真金白银,但必须把它当做正常采购优惠项来运作,不能想着套利、钻空子。
采购决策时可以用“代理返点”这个点切入,争取优惠,但一定要以合同和官方流程为准,服务能力甚至比返点比价更值钱,尤其是这两年云安全和数据合规政策越来越严。遇到合格的一站式云服务代理公司,能够直采+专业服务一揽子完成,其实能省去很多沟通精力和合规烦恼。把视野放宽一点,“怎么买最划算”其实是“怎么买最合规、安全、后续能省事最划算”。
Q&A小结:
• Q:阿里云代理返点一般是多少?
A:通常在5%-12%,大项目能谈到13%-15%,具体根据代理等级、采购金额和产品类型波动。
• Q:返点能否直接回扣给甲方企业?
A:原则上返点是代理收益,企业采购真正享受到的优惠,应体现在正式合同和阿里云官方报价里,不能私下返现,否则有合规风险。
• Q:企业选代理服务器,如何兼顾返点和服务?
A:建议优先选择服务能力强的一站式渠道,比如我合作过的创云科技这样,对服务和合规都很专业,返点透明,沟通顺畅,能为项目整体提效降本。
• Q:返点高低是不是唯一考量?
A:不是,除了价格,还需考虑安全合规能力、运维响应速度和整体服务质量,尤其大客户更看重长期稳定合作关系。
发布于:广东省配资合作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